食品生产许可
食品质量服务中心服务热线

SC知识-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基本内容分享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2-02  来源:项目质量管理  浏览次数:83
核心提示:供应商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基本内容有哪些,本文简单做重点内容分享,供质量人参考。
零、供应商基本情况
 
  1、公司名称:_____________
 
  2、公司地址:_____________
 
  3、电话号码:________传真号码:_________
 
  4、网   址:_________电  邮:__________
 
  5、生产建筑面积:     平方米   其 它:      平方米
 
  6、员工总数:   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   人,品管人员    人,生产人员    人。
 
  7、主要部门负责人:
 
  总经理                          业务部/市场部
 
  开发部/工程部               资财部/物控部
 
  品管部                           生产部
 
  8、主要产品:
 
  9、主要设备:
 
  10、主要的客户和为其提供的产品(列举2-3家)
 
  11、公司成立于哪一年:         创始人:
 
  12、公司营业额:去年:         今年计划:
 
  13、公司有无获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如有,请说明哪一年?获得哪一家认证机构?什么样的证书?:
 
  14、有受过哪些主要客户的审核:
 
  审核员:___________审核日期: __________
 
一、适用范围
 
  适用于所有新的和现有的供应商有关质量体系评审。
 
二、评分标准
 
  a) 如果该厂商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总评价得分率为70%以上,则判该厂商质量管理体系合格。
 
  b) 如果审核的总评价得分率为60%以上,可判为初步合格,同时要求该厂商回复改善要求报告,并对该厂商进行持续的不定期审核直至其达到a)项要求。
 
  c) 如果审核的了厂总评价得分率为60%以下,则判该厂商不合格,且不必进行重新审核。
 
  d) 项目评分:
 
  评分     评价标准
 
  4        系统文件和记录很好,且运作与效果很好;
 
  3        系统文件和记录好,且运作与效果好;
 
  2        系统文件和记录一般,且运作与效果一般;
 
  1        系统文件和记录差,且运作与效果差;
 
  0        系统不存在。
 
三、质量管理体系审查项目及评分
 
  (注: 如有关项目不适用, 请注明“N/A”)
 
  1. 总要求
 
  a. 是否识别了组织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作用如何?
 
  b. 是否确定了这些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
 
  c. 是否确定了为确保这些过程的有效运行所需的准则和方法?
 
  d. 是否获得必要的资源和信息,以支持这些过程的运作以及对这些过程进行监视?
 
  e. 是否对这些过程进行了监视,测量和分析?
 
  f. 是否实施了必要的措施,以实现对这些过程策划的结果和对这些过程的持续改进?
 
  2. 文件管理
 
  2.1 文件要求
 
  a. 组织是否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2.2 总则
 
  a. 质量方针,质量目标是否形成了文件?
 
  b. 是否编制了质量手册?
 
  c. 组织制定的其他文件是否能确保过程的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
 
  d. 组织是否建立了标准所要求的22处记录?是否可作为组织符合要求和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证据?
 
  2.3 质量手册
 
  a. 质量手册内容的覆盖面是否完整?
 
  b. 质量手册中各过程的描述是否反映了组织所提供产品的特点?
 
  2.4 文件控制
 
  a. 是否制定了程序文件?程序文件是否包含了标准规定的内容?
 
  b. 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否符合组织的产品特点和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c. 文件发布前是否得到批准?文件的修订是否及时?修订后是否被重新批准?
 
  d. 是否有识别文件现行修订状态的方法?是否满足要求?
 
  e. 使用处是否得到有效版本的适用文件?作废文件是否从发放场所及时撤回?
 
  f. 外来文件是否得到识别?发放是否控制?
 
  g. 保留作废文件的标识是否完整清晰?
 
  2.5 记录控制
 
  a. 是否制定了程序文件?程序文件是否包含了标准规定的内容?
 
  b. 记录的标识是否清楚?检索是否方便?
 
  c. 是否有质量记录清单?记录内容是否完整?
 
  d. 是否规定了记录的保存期?保存期是否合理?
 
  3. 管理职责
 
  3.1 管理承诺
 
  a. 最高管理者对其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和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的承诺能否提供证据?
 
  b. 最高管理者是否认识满足顾客要求和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
 
  c. 最高管理者是否采取了相应措施将满足顾客要求和法律法规要求的重要性传达给组织的成员?
 
  d. 组织的成员是否认识这种重要性?
 
  3.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a. 组织是否确定顾客的需求和期望?
 
  b. 是否将顾客的需求和期望转化为内部要求?
 
  c. 组织是否证实顾客需求转化为相应要求并得到了满足?
 
  3.3 质量方针
 
  a. 最高管理者是否认识质量方针的重要性?
 
  b. 制定的质量方针能否满足标准的要求?
 
  c. 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关系是否明确?
 
  d. 组织是否采取措施传达质量方针?
 
  e. 组织各层次对质量方针的理解程度如何?
 
  f. 质量方针的评审及修改状态是否符合文件控制的要求?
 
  3.4 策划
 
  a. 是否在相关职能和层次上建立了质量目标?是否适宜?
 
  3.4.1 质量目标
 
  a. 质量目标是否与质量方针给定的框架一致?
 
  b. 质量目标是否具有可测量性?测量方法是否明确?
 
  3.4.2 质量管理体系策划
 
  a. 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的输出是否形成了文件?
 
  b. 实现质量目标的资源是否齐备?
 
  c. 质量目标实现的程度如何?
 
  d. 质量策划是否体现了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e. 质量策划的更改是否受控?更改期间是否保持了质量管理体系的完整性?
 
  3.5 职责,权限与沟通
 
  a. 对应组织质量管理体系各过程的职能,是否明确了相应的职能和岗位?
 
  b. 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及相互关系是否清楚,协调?
 
  c. 是否有组织管理结构图?
 
  3.5.1 职责和权限
 
  a. 各部门负责人及各岗位员工是否明确自己的职责,权限及相互关系?
 
  b. 各部门是否有各自的组织管理结构图?
 
  3.5.2 管理者代表
 
  a. 最高管理者是否任命了管理者代表?是否有授权书?
 
  b. 是否规定了管理者代表职责和权限?是否符合要求?
 
  c. 管理者代表是否采取措施来实现自己的职责和权限?是否有效果?
 
  3.5.3 内部沟通
 
  a. 组织内沟通工具是否符合需求?
 
  3.6 管理评审
 
  a. 最高管理者是否认识管理评审的重要性?
 
  b. 是否保存了管理评审的记录?
 
  c. 管理评审的执行人,时间间隔,输入及输出是否符合标准的规定?
 
  d. 上次管理评审的改进措施是否得到实施?有效性如何?
 
  e. 对本次管理评审输出的改进措施是否进行了跟踪验证?
 
  4. 资源管理
 
  a. 最高管理者是否采用有效途径确定所需提供的资源?
 
  4.1 资源提供
 
  a. 是否为满足实现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要求,提供了必要的资源?达到顾客满意?
 
  4.2 人力资源
 
  a. 组织是否识别了从事影响质量活动的各类人员的能力?
 
  b. 是否对人员能力的胜任情况进行了考核?人员的安排是否满足需求?
 
  c. 是否按需求安排了培训?
 
  d. 是否评价了培训的有效性?
 
  e. 员工是否有质量意识?
 
  f. 是否保持了与产品质量相关的人员适当的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的记录?
 
  4.3 基础设施
 
  a. 组织是否提供了使产品符合要求的设施,设备?
 
  b. 设施,设备是否符合实现产品的需要?是否得到了维护?
 
  4.4 工作环境
 
  a. 组织所处的工作环境条件是否满足需求?是否得到了管理?
 
  5. 产品实现
 
  a. 是否确定了产品实现过程?
 
  5.1 实现的策划
 
  a. 对产品实现过程是否形成了必要的文件?
 
  b. 是否明确了必要的资源?
 
  c. 是否规定了相应的验证和确认活动以及验收准则?
 
  d. 是否规定了必要的质量记录?
 
  e. 是否针对具体的产品,项目或合同编制了必要的质量计划?
 
  5.2 与顾客有关的过程
 
  a. 组织是否采取措施确定顾客的要求?
 
  b. 顾客要求是否形成了文件?
 
  5.2.1 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确定
 
  a. 是否有强制性标准和法律法规要求有哪些?是否进行了有效控制?
 
  b. 组织是否确定了任何附加要求?
 
  5.2.2 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评审
 
  a. 对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评审的时间,内容和结果是否满足本标准规的要求?
 
  b. 评审的结果和后续的跟踪措施是否予以记录?
 
  c. 产品要求更改后,相关文件是否被及时更改?相关人员是否了解了更改情况?
 
  d. 组织对有关产品信息,问询,合同或订单的处理,包括对其的修订,顾客反馈,包括顾客投诉诸方面是否与顾客作了沟通?是否有记录?
 
  e. 这些安排是否得到了实施? 实施的效果如何?
 
  5.3 设计和开发
 
  5.3.1设计和开发的策划
 
  a. 组织在进行设计和开发策划时,是否确定了设计和开发过程的阶段?
 
  b. 组织在进行设计和开发策划时,是否确定了适合每个设计和开发阶段的评审、验证及确认活动?
 
  c. 组织在进行设计和开发策划时,是否确定了设计和开发活动的职责和权限?
 
  5.3.2 设计和开发的输入
 
  a. 组织在产品设计和开发的输入活动中,是否确定了功能和性能的要求?
 
  b. 组织在产品设计和开发的输入活动中,是否确定了适用的法规和法律的要求?
 
  c. 组织在产品设计和开发的输入活动中,是否确定了设计和开发所必需的其他要求?
 
  5.3.3 设计和开发输出
 
  a. 设计和开发的输出是否满足设计和开发输入要求?
 
  b. 设计和开发的输出是否为采购、生产和服务运作提供适当的信息?
 
  c. 设计和开发的输出是否包含或引用产品接收准则?
 
  d. 设计和开发的输出是否规定对产品安全和正常使用至关重要的产品特性?
 
  5.3.4 设计和开发评审
 
  a. 设计和/或开发的评审是否评估了设计和开发结果满足要求的能力?
 
  b. 是否识别并提出根据评审所需要采取的措施?
 
  5.3.5 设计和开发验证
 
  a. 为确保设计和开发输出满足输入的要求,是否进行设计和开发的验证?
 
  b. 是否对验证的结果及任何要求的措施予以记录?
 
  5.3.6 设计和开发确认
 
  a. 是否对设计和开发进行确认?
 
  b. 确认的结果及任何要求的措施是否形成记录?
 
  5.3.7 设计和开发更改的控制
 
  a. 是否标识和记录设计和开发的更改?
 
  b. 这种更改是否得到评审、验证和确认,并在实施前得到批准?
 
  c. 设计和开发更改的评审是否包括评价更改对已交付产品及其组成部份的影响?
 
  5.4 采购
 
  a. 是否规定了对供方的选择和定期评价准则?实施情况如何?
 
  5.4.1 采购过程
 
  a. 对供方的控制是否体现了采购产品对随后实现过程及其产品的影响程度?
 
  b. 是否记录了评价的结果和跟踪措施?
 
  5.4.2 采购信息
 
  a. 是否清楚,明确规定了采购产品的信息?
 
  b. 规定应该具备的采购文件是否充分?
 
  c. 采购文件发放前,是否对规定要求的适宜性进行了评审?评审的方式是否有效?
 
  d. 是否有合格供应商清单?
 
  5.4.3 采购产品的验证
 
  a. 组织是否识别了对采购产品验证所需的活动?这些活动是否得到了实施?
 
  b. 当需在供方的现场实施验证时,是否在采购文件中作出了符合标准要求的规定?实施情况如何?
 
  5.5 生产和服务提供
 
  a. 是否确定了生产和服务运作的全过程?是否规定了相应的信息?
 
  b. 是否制定了必要的作业指导书?
 
  5.5.1 运作控制
 
  a. 是否按规定要求实施了对生产和服务运作过程的控制?
 
  b. 生产和服务的设施,设备是否符合运作的要求?是否进行了维护和保养?
 
  c. 监视和测量设备是否齐备,其测量能力是否满足所需要求?
 
  d. 运作过程中设定的监控点和监控活动是否满足规定要求?
 
  e. 运作过程中产品的放行,交付和交付后的服务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
 
  5.5.2 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确认
 
  a. 运作中是否设定了关键和特殊过程?对其实施的监控活动是否满足规定要求?
 
  b. 对这类特殊过程是否实施了确认?对确认的安排是否作了规定?是否满足标准的要求?
 
  c. 是否进行了再确认?
 
  d. 是否对特殊过程的更改进行了控制?
 
  5.5.3 标示和可追溯性
 
  a. 是否在生产和服务运作的全过程对产品进行了标识(包括在运作过程中对产品的测量状态进行标识)?
 
  b. 当有可追溯性要求时,是否控制和记录了产品的唯一性标识?
 
  5.5.4 顾客财产
 
  a. 对顾客财产是否进行了标识,验证,保护和维护?
 
  b. 当顾客财产出现问题时是否有记录?是否向顾客报告?
 
  5.5.5 产品防护
 
  a. 在生产和服务的全过程中是否明确了需实施防护(包括标识,搬运,包装,储存和保护)的产品类别和要求?
 
  b. 产品防护的事实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有效?
 
  c. 是否有规定产品保存期和储存条件?
 
  5.6 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
 
  a. 是否对确保产品符合规定要求所需的监视和测量装置进行了识别?是否配备了必要的监视和测量装置?
 
  b. 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测量能力是否与测量要求相一致?
 
  c. 对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是否满足标准中规定的各项要求?
 
  d. 发现监视和测量装置偏离校准状态时,对先前测量结果的有效性是否采取了复评措施?是否根据复评结果采取了相应的纠正措施?
 
  e. 用于监视和测量的软件,在使用前是否进行了确认?
 
  6. 测量、分析和改进
 
  a. 是否对保证质量体系运行所需的监视和测量活动进行了规定,策划和实施?
 
  b. 在测量,分析和改进活动中是否采用了统计技术?
 
  6.1 总则
 
  a. 监视和测量活动是否能确保满足要求和实现改进?
 
  6.2 监视和测量
 
  6.2.1 顾客满意
 
  a. 对顾客满意程度的信息是否规定了收集和分析方法?
 
  b. 这些收集和分析方法是否适用?
 
  c. 组织是否按规定要求执行?
 
  d. 对顾客满意程度和分析结果是否对改进起到了作用?
 
  6.2.2 内部审核
 
  a. 是否制定了形成文件的程序?程序文件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b. 是否对内部审核方案进行了策划?策划的结果是否适合组织的现状?
 
  c. 是否按规定要求实施?
 
  d. 审核人员是否具备独立性?
 
  e. 是否记录了审核中发现的问题?是否及时采取了纠正措施?是否对纠正措施进行了验证和报告?效果如何?
 
  6.2.3 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a. 是否明确了为满足顾客要求所必须进行的产品实现过程监视和测量方法?
 
  b. 是否按规定的要求进行了实施?效果如何?
 
  6.2.4 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a. 是否明确了在产品实现过程的适当阶段需进行监视和测量?对监视和测量作了哪些规定?形成了哪些文件?
 
  b. 是否对产品特性按要求进行了监视和测量?
 
  c. 符合验收准则的证据是否形成了文件?是否表明经授权负责产品放行的责任者?
 
  d. 顾客批准放行产品和交付服务的特例情况是否满足要求?
 
  6.3 不合格品控制
 
  a. 不合格品控制是否制定了程序文件?在程序文件中是否规定了对不合格产品的识别和控制?
 
  b. 是否明确了对不合格产品的评审方式?评审结果是否得到了实施?
 
  c. 不合格产品是否得到了纠正?纠正后是否对其进行了再次验证?
 
  d. 对交付和开始使用后发现产品不合格时,组织是否采取了措施?有效性如何?
 
  e. 是否明确让步处理需报告的场合和部门?让步处理时是否向顾客和有关部门报告?
 
  6.4 数据分析
 
  a. 组织是否对适当的数据进行了分析?采用了适当的统计技术?
 
  b. 分析的结果是否提供了足够信息?信息是否被利用?
 
  6.5 改进
 
  a. 最高管理者是否认识“持续改进”?
 
  6.5.1持续改进
 
  a. 组织是否对持续改进的过程进行策划和管理?
 
  6.5.2 纠正措施
 
  a. 纠正预防措施是否制定了程序文件?程序文件是否包括了标准规定的要求?
 
  b. 是否对包括顾客投诉在内的不合格按规定的要求实施了纠正措施?
 
  c. 纠正措施是否有效?
 
  d. 重大的纠正措施是否成为管理评审的输入?
 
  6.5.3 预防措施
 
  a. 是否制定了程序文件?程序文件是否包含了标准规定的内容?
 
  b. 是否识别和分析潜在不合格?
 
  c. 是否实施了预防措施?是否符合规定要求?
 
  d. 对组织的改进是否起到作用?
 
  e. 是否保存了相应的记录?
 
  f. 重大的预防措施是否成为管理评审的输入?
 
  总分:         (不计算不适用项目)
 
四、评价结果
 
  1. 总评价得分率 = 合计得分/总分 X 100% =     %
 
  2. 评定结果:
 
  合格
 
  初步合格 (供应商需回复改善措施报告, 浪达进行跟踪或持续的不定期审核)
 
  不合格
 

我们依托食品伙伴网强大的资源体系,专业的技术服务团队和顾问团队,敬业的服务态度,高效的办事效率,创新的咨询模式,为食品企业提供从工厂选址建厂、食品生产许可证咨询指导、企业标准备案、供应商审核以及企业质量提升一站式专业技术服务。

联系电话:0531-82360063
电话/微信:15269187106


食品质量管理
 
[ SC查询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点击排行
收缩

在线咨询

  • 0531-82360063
  • 邮箱
  • 联系人
  • 联系人

    座机:0531-82360063
    邮箱:zhiliang@foodmate.net


    食品质量管理

    客服微信
    (c)2008-2024 食品伙伴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14027462号-1
     鲁公网安备 37060202000128号